空谷幽蘭:尋訪中國現代隱士

點閱:1

譯自:Road to heaven:encounters with Chinese hermits

其他題名:尋訪中國現代隱士

作者:比爾.波特(Bill Porter)作;明潔譯

出版年:2021

出版社:如果出版 大雁出版基地發行

出版地:台北市

格式:EPUB 流式

字數:105963

ISBN:9789860652345

EISBN:9789860662702 EPUB

分類:歐美文學  

● 本書因出版社限制不提供繁簡轉換功能

馬上看!不用等預約。
借閱說明

 從有文字記載的時候起,中國已經有了隱士。
他們住在城牆外,生活在大山裡;他們没没無聞,但卻孕育了精神文明之根。
來到現代社會之後,這些隱士是否還在?他們過著怎樣的生活?
1989年,一位長著大鬍子的美國人,來到了終南山,打開了中國隱士社會的大門。

★中國大陸熱銷超過數百萬冊,掀起一股入終南山尋隱的熱潮
★英文著作在歐美各國引起許多人追尋中國精神文明的興趣
★2017年金樹國際紀錄片節特別評審團獎《隱士》原著作品
★特別收錄:2021年新版作者序

▍有人說,中國已經沒有隱士,但我在這裡發現了隱士的天堂
1972年,一個正攻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的人類系學生來到了台灣。他在一個佛教寺廟裡生活了三年,這樣描述自己的生活:天亮前起來誦經,夜晚聽鐘聲,一日三餐素食,一個房間,一張床,一頂蚊帳,沒有鈔票。如果我的腿太痛,我就讀書。

三年後,波特離開寺廟,居住在竹子湖的山村裡,開始著手翻譯中國古代隱士的著作:寒山,拾得,豐干,石屋和菩提達摩。但最後,他決定自己親自去尋訪中國隱士,即使歲月變遷,他根本無法知道自己是否能夠找到他們,或這種與萬物融合為一的宗教式生活方式是否存在。

最終,他來到了終南山。

終南山又稱月亮山,歷史上一直是人們前來試圖接近月亮的神德和它力量根源的地方。當有人開始企圖離開城市,尋找隱居之地時,終南山就成了理所當然的選擇。這裡是隱士傳統的開端,也是孕育中國精神文明之地。

他發現,即使在二十世紀,即使在歷經許多戰亂與變遷之後,終南山上仍居住著許多隱士。這些隱士過著最原始的生活,忍受著常人難以忍受的孤獨和貧寒,他們可能住在茅篷裡,種一點菜,其餘的時間就用來修行。他們喜歡獨處,在獨處中,達到精神的覺醒。他們追求自我的解脫,但同時又不離開這個世間,他們對萬物更深的覺悟和仁慈,讓和諧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。他們往往是最幸福,又最和善的人。

這本書記述的不僅是一次尋隱之旅,也是一場尋道之旅。它描述了傳統的隱士文化,也結合了作者的生命感悟。書裡採訪了一些當代道教與佛教的代表性人物,當時年齡最大的已經九十多歲,仍持續著隱修的生活。作者白描般的文字格外優美、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,對終南山一帶的景色及人物描寫令人感覺有如置身其中,而且字裡行間透露著西方式的幽默,常常令讀者會心一笑。

此書出版之後,在歐美及中國引發的廣大討論,遠超過作者的想像。作者說:這是因為我們羨慕這些隱士,他們所做的是我們的夢想、希望,是我們某一天也會去做的事情。
從有文字記載的時候起,中國已經有了隱士。
他們住在城牆外,生活在大山裡;他們没没無聞,但卻孕育了精神文明之根。
來到現代社會之後,這些隱士是否還在?他們過著怎樣的生活?
1989年,一位長著大鬍子的美國人,來到了終南山,打開了中國隱士社會的大門。

★中國大陸熱銷超過數百萬冊,掀起一股入終南山尋隱的熱潮
★英文著作在歐美各國引起許多人追尋中國精神文明的興趣
★2017年金樹國際紀錄片節特別評審團獎《隱士》原著作品
★特別收錄:2021年新版作者序

▍有人說,中國已經沒有隱士,但我在這裡發現了隱士的天堂
1972年,一個正攻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的人類系學生來到了台灣。他在一個佛教寺廟裡生活了三年,這樣描述自己的生活:天亮前起來誦經,夜晚聽鐘聲,一日三餐素食,一個房間,一張床,一頂蚊帳,沒有鈔票。如果我的腿太痛,我就讀書。

三年後,波特離開寺廟,居住在竹子湖的山村裡,開始著手翻譯中國古代隱士的著作:寒山,拾得,豐干,石屋和菩提達摩。但最後,他決定自己親自去尋訪中國隱士,即使歲月變遷,他根本無法知道自己是否能夠找到他們,或這種與萬物融合為一的宗教式生活方式是否存在。

最終,他來到了終南山。

終南山又稱月亮山,歷史上一直是人們前來試圖接近月亮的神德和它力量根源的地方。當有人開始企圖離開城市,尋找隱居之地時,終南山就成了理所當然的選擇。這裡是隱士傳統的開端,也是孕育中國精神文明之地。

他發現,即使在二十世紀,即使在歷經許多戰亂與變遷之後,終南山上仍居住著許多隱士。這些隱士過著最原始的生活,忍受著常人難以忍受的孤獨和貧寒,他們可能住在茅篷裡,種一點菜,其餘的時間就用來修行。他們喜歡獨處,在獨處中,達到精神的覺醒。他們追求自我的解脫,但同時又不離開這個世間,他們對萬物更深的覺悟和仁慈,讓和諧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。他們往往是最幸福,又最和善的人。

這本書記述的不僅是一次尋隱之旅,也是一場尋道之旅。它描述了傳統的隱士文化,也結合了作者的生命感悟。書裡採訪了一些當代道教與佛教的代表性人物,當時年齡最大的已經九十多歲,仍持續著隱修的生活。作者白描般的文字格外優美、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,對終南山一帶的景色及人物描寫令人感覺有如置身其中,而且字裡行間透露著西方式的幽默,常常令讀者會心一笑。

此書出版之後,在歐美及中國引發的廣大討論,遠超過作者的想像。作者說:這是因為我們羨慕這些隱士,他們所做的是我們的夢想、希望,是我們某一天也會去做的事情。
從有文字記載的時候起,中國已經有了隱士。
他們住在城牆外,生活在大山裡;他們没没無聞,但卻孕育了精神文明之根。
來到現代社會之後,這些隱士是否還在?他們過著怎樣的生活?
1989年,一位長著大鬍子的美國人,來到了終南山,打開了中國隱士社會的大門。

★中國大陸熱銷超過數百萬冊,掀起一股入終南山尋隱的熱潮
★英文著作在歐美各國引起許多人追尋中國精神文明的興趣
★2017年金樹國際紀錄片節特別評審團獎《隱士》原著作品
★特別收錄:2021年新版作者序

▍有人說,中國已經沒有隱士,但我在這裡發現了隱士的天堂
1972年,一個正攻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的人類系學生來到了台灣。他在一個佛教寺廟裡生活了三年,這樣描述自己的生活:天亮前起來誦經,夜晚聽鐘聲,一日三餐素食,一個房間,一張床,一頂蚊帳,沒有鈔票。如果我的腿太痛,我就讀書。

三年後,波特離開寺廟,居住在竹子湖的山村裡,開始著手翻譯中國古代隱士的著作:寒山,拾得,豐干,石屋和菩提達摩。但最後,他決定自己親自去尋訪中國隱士,即使歲月變遷,他根本無法知道自己是否能夠找到他們,或這種與萬物融合為一的宗教式生活方式是否存在。

最終,他來到了終南山。

終南山又稱月亮山,歷史上一直是人們前來試圖接近月亮的神德和它力量根源的地方。當有人開始企圖離開城市,尋找隱居之地時,終南山就成了理所當然的選擇。這裡是隱士傳統的開端,也是孕育中國精神文明之地。

他發現,即使在二十世紀,即使在歷經許多戰亂與變遷之後,終南山上仍居住著許多隱士。這些隱士過著最原始的生活,忍受著常人難以忍受的孤獨和貧寒,他們可能住在茅篷裡,種一點菜,其餘的時間就用來修行。他們喜歡獨處,在獨處中,達到精神的覺醒。他們追求自我的解脫,但同時又不離開這個世間,他們對萬物更深的覺悟和仁慈,讓和諧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。他們往往是最幸福,又最和善的人。

這本書記述的不僅是一次尋隱之旅,也是一場尋道之旅。它描述了傳統的隱士文化,也結合了作者的生命感悟。書裡採訪了一些當代道教與佛教的代表性人物,當時年齡最大的已經九十多歲,仍持續著隱修的生活。作者白描般的文字格外優美、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,對終南山一帶的景色及人物描寫令人感覺有如置身其中,而且字裡行間透露著西方式的幽默,常常令讀者會心一笑。

此書出版之後,在歐美及中國引發的廣大討論,遠超過作者的想像。作者說:這是因為我們羨慕這些隱士,他們所做的是我們的夢想、希望,是我們某一天也會去做的事情。

作者簡介
比爾‧波特(Bill Porter)。美國當代作家、翻譯家和著名漢學家。1970年於哥倫比亞大學攻讀人類學博士,機緣巧合下開始學習中文,從此愛上中國文化。1972年赴台灣一所寺廟修行;期間以赤松為筆名,將《寒山詩集》,《石屋山居詩集》和《菩提達摩禪法》等多部中國隱士和禪宗著作翻譯為英文,也因此引發了他到中國尋找隱士的動機。《空谷幽蘭》就是他1989年到終南山尋訪隱士的記錄。此書出版之後,開啟了西方瞭解中國隱士文化的一扇門,在歐美國家廣受歡迎,也重新引發兩岸三地重新追尋道及禪的熱潮,在中國大陸暢銷了數百萬冊,暢銷十餘年。2017年的紀錄片《隱士》即是根據《空谷幽蘭》一書拍攝,重回終南,訪查二十餘年後終南山隱士的變化。

譯者簡介
明潔。一九九三年畢業於北京第二外語學院。曾為大學德語教師,後為自由撰稿人,從事翻譯、編輯、寫作等,是一行禪師著作轉譯為中文時早期主要的譯者,譯著眾多;並參與整理《禪宗六代祖師傳燈法本》、《禪宗五宗七家語錄》等。

  • 封面
  • 書名頁
  • 新版作者序 我往寒山走的路
  • 作者序
  • 譯者序(代序)
  • 第一章 隱士的天堂
  • 第二章 月亮山
  • 第三章 舉世皆濁
  • 第四章 訪道
  • 第五章 鶴之聲
  • 第六章 登天之道
  • 第七章 雲中君
  • 第八章 朱雀山
  • 第九章 走過銷魂橋
  • 第十章 暮星之家
  • 第十一章 訪王維不遇
  • 第十二章 大道入
  • 版權頁